观点:【抗疫中我们众志成城?】战疫,把健康握在自己手中
2022-12-16 22:06:11 来源:光明日报
【抗疫中我们众志成城?】?
“奥密克戎并不可怕,感染了也别慌张,居家治疗时一定要注意个人防护。”这是45岁的武汉居民肖劲辉的肺腑之言。
肖劲辉的建议很有说服力。几天前,他感染奥密克戎后选择了居家治疗。如今,不仅自己痊愈了,而且同住的妻儿安然无恙,未被感染。
(相关资料图)
今天,我们身边有很多肖劲辉这样的人。
面对病毒,不再恐慌。从新冠原始毒株,到阿尔法、德尔塔、奥密克戎等变异株,我们对病毒有了更多科学理性的认识,掌握了更多防护知识,养成了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,我们变得淡定从容,也更加强大。
每个人都是抗击疫情的主角,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保护自己,就是保护家人,就是保护所有人。走出疫情阴霾,回归如常生活,我们仍然要做积极、乐观、健康、强大的人。
健康素养大幅提升
自己感染,家人却没事,肖劲辉是怎么做到的?
“我将自己单独关在一个房里,嘱咐妻子与孩子不要靠近。”这是肖劲辉感染后的第一反应。
他在媒体上分享道:“我住在单独的房间里,并且每天开窗通风至少半小时;妻子将做好的饭菜放在房间门口,待她离开后,我才拿进来吃;我戴着口罩上洗手间,快去快回,用后对洗手间进行消毒。”
家住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街道的周珊妮没有感染,但有着与肖劲辉同样的心态——淡定从容,每天跳半个小时的健身操,并提前网购了一些备用药。“心里踏实,没问题了。”周珊妮说。
“每次快递员上门,我都让他们把东西放在门口,等他们走后再去取。彼此不接触,这样既是保护自己,也是保护他们。”她说。
公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的提升,是疫情暴发三年以来最大的变化之一。勤洗手、戴口罩、多通风、一米线,这些习惯,早已渗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。吃饭时用公筷、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捂住口鼻、锻炼身体、营养均衡等健康行为,也越发成为共识。
根据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,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.15%,比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提升3.98个百分点,增长幅度为历年最大。2021年,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增长到25.4%,提前实现“健康中国行动”提出的2022年阶段性目标。与之相应的是,这三年里我们扛住了一波又一波疫情的袭击。
消除顾虑去打疫苗
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,疫苗接种也不能少。
“打完疫苗出门就更放心啦!”76岁的江西景德镇居民姜华最近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了新冠疫苗。打完疫苗,在休息区观察了30分钟,没有任何异常,姜华悬着的心落了地。
原来,姜华有多年的糖尿病,一直犹豫要不要打疫苗。医生告诉他,只要慢性病控制得好,处于稳定期,都可以接种疫苗。而且,看到身边不少跟他一样有慢性病的老人都打了疫苗,他终于不再犹豫。
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,对于新冠病毒来说,同样如此。目前,我国全人群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%。其中,3~17岁达到97.5%,18~59岁超过95%,在全世界处于较高水平。
如此大规模的疫苗接种,降低了人群暴露风险,更极大防止了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,成为我们对抗疫情的一个有力屏障。
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,疫苗接种也要持续跟上。近期,《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》《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》等相继出台,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。
这几天,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街道新冠疫苗接种点又多了不少人。“前段时间接种量一直保持在每天20人左右,政策调整之后,每天达90人,最多的一天有120多人。”紫竹院街道疫苗专班工作人员孟繁星说。
据孟繁星介绍,这些接种人群中,老年人比例较高,其他年龄段也不少。以前接种第三针的老年人比较多,现在第一、第二针的接种也逐渐多了起来。“尤其是第一针的接种提升量比较大。”孟繁星说。
传递健康传递信心
“最好的医生是自己”,“我们不仅要成为自己的‘医生’,更要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”,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《新冠病毒个人防护与健康手册》作序时的殷切之语。
12月13日,广州市相关部门发布并向公众免费发放了这份手册。手册内容基本涵盖了新冠病毒、个人防护、健康安全的方方面面,配上漫画,小朋友爱看、老人家喜欢。
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、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,离不开疫情暴发三年来持续加大的健康科普。
这些天,你一定看到了不少“指南”,用药的、居家防护的、从“阳过”到“阳康”的……细致周到、即学即用。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内科主任王荃就接连在媒体上讲了几次,她提醒家长,孩子发烧时一定要科学用药!
王荃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。2020年2月,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公室组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,来自健康教育、临床医学、公共卫生等30余个领域的1000多位专家成为首批成员。他们,也是疫情防控期间科普健康知识的主力军。
“我们出一次门诊,可能受益的只有几十人,但是如果做科普,受益人群会显著增加,而且科普的内容可以让人们反复阅读,人们的理解也会不断提高。”王荃说。
传递健康知识,不仅仅是政府和专家的事,普通人也可以做到。
今年春节,齐鲁工业大学不少学生利用返乡过年的机会,向家乡父老乡亲宣传防疫知识。他们制作了各种宣传海报,在微信群、朋友圈转发。“利用专业特长参与战疫,非常有成就感,防疫科普知识多转发几次,人们的防疫意识就会增强一些。”该校学生齐玮说。
把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人,也就把抗击疫情的信心和能力传递给了更多人,最终,把健康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。
(本报记者陈海波)
推荐内容
- 观点:【抗疫中我们众志成城?】战疫,把健康握在
- 精彩看点:来自药剂科专家的新冠治疗用药“避坑”
- 环球今日报丨11月经济保持恢复态势 新动能持续成长
- 【当前热闻】微视频|为爱守护
- 深交所: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 助力上市公司高
- 环球快讯:收集济宁一年的美好 共赴这场温暖之约
- 北京多区面向社会招募配送员!应对运力不足压力
- 速递!“出海抢单”谨慎乐观看待,海外经济形势回
- 今日关注:极目时评|火流星坠落浙江,围观也是一
- 焦点!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正式开建
- 热门看点:湖北利川法院线上调解一起跨国离婚案
- 主要担负华中洪涝灾害救援任务 国家华中区域应急
- 环球播报:迁移“六旬”杆塔 畅通武汉网红打卡路
- 大棚西红柿新鲜上市 种植户增产增收
- 世界热推荐:开门红!吉林查干湖冬捕正式拉开序幕
- 享受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“三步走”
- 全球视点!年终报道·2022奔向美好 | 你我身边
- 全球连线|高原护鹤员陈光会:守鹤十九年
- 环球快消息!保荐和公司债券承销业务被叫停三个月
- 今日快看!锦书寄情 服务暖心 CCS浙江分社接连收
- 周末人物丨陈学森:端牢中国“果盘子”
- 环球要闻:北方地区GDP20强城市:西安不敌郑州,
- 全国富裕水平前十:玄武区力压西湖区,海淀区第5
- 头条:北京女子夸夸会:被漂亮女孩连夸2小时,我
- 天天热点!惨烈,直播机构拼实力的时候到了
- 培养造就双创型高技能人才,荆州职业技能公共实训
- 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,湖北荆门市检察院“检企通
- 当前通讯!极目锐评|女子收到自己在酒店内的私密
- 12月18日中午12时,36000张加油券开抢
- 美国要有第51个州了?众议院批准波多黎各举行公投
- 环球观速讯丨超40亿投资收购计划发布!这些鲁股药
- 2023年全球投资日历
- 航空业明年尽享复苏红利,民航、维护与通航一个都
- 全球观天下!难以避免的“大断裂”?
- 今日看点:医药企业扩产能加大投放力度 全力确保
- 发行在即!“黄河口农品”系列数字藏品12月16日登
- 宝能债务危机加剧,拍卖2亿杭州豪宅和观致汽车生
- 新动态:看《阿凡达2》,我哭了
- 《阿凡达2》今起正式上映 :预期冲击30亿票房
- 新冠“特效药”怎么用?哪些人需要准备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