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快资讯:直击总医院急诊科:挺过最难的时候,现在“能看到大厅地面了”……
2023-01-07 06:04:26 来源:津云
“今年冬天,特别是刚过去的2022年12月份,应该是我34年从医生涯当中最艰难的时刻。”1月5日早上9点,记者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看到,候诊大厅里住满了留观的患者,身着蓝色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在床位缝隙间穿梭着。患者不断地增长,医护人员不断地病倒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主任柴艳芬说,“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,心一直是揪着的,太难了。”
往年冬季,不管是流感还是其他情况,医护人员也会遇到减员的情况,但是从来没有过如此短时间之内大量的医护人员病倒。柴艳芬清楚地记得,从去年12月10日开始,医生开始陆续生病,最后一个人是12月23日生病的,当时急诊科在岗的55名医生全都感染了。“我们的平均返岗时间在2.5天,大家都是主动请缨返岗。有几个人自己觉得症状不是特别的严重,基本上就没有休息过。”提起这些给力的“战友”,柴艳芬十分心疼。
“请注意,有患者送往医院。”10点36分,被患者及家属团团围住的鉴诊台一侧传出了机器播报声,10点47分,一部120停在了急诊科门前。“患者血氧100%,心率65,血压165/90,头晕呕吐……”护理巡视专班工作人员李姗今天负责在急诊科门口交接120送来的患者,这已经是她从7点上岗后交接的第13个120送来的患者。和很多医护人员一样,她也还没有痊愈,说起话来嗓音嘶哑。
(资料图片)
“我们按照病情将患者分为四级。”柴艳芬说,“根据我们统计,一二级濒危和危重症患者比例平时在20%—30%,但是在这轮高峰期的时候,最低也要占到44.8%,最高的时候占到了60%以上。”
“从12月17日以后,重症患者、老年患者的量就开始上来了,20日以后,急诊始终保持高位运转,每天接诊量都在1000多人。”柴艳芬告诉记者,“120救护车最高峰一天接诊了132辆,一分钟内同时来五六辆救护车也不算稀奇。”
“有患者要抢救……”话音未落,一位医生扒拉开人群,拎起鉴诊台上的抢救箱又匆匆挤进了人群中……人挤人的时候,抢救车是推不动的。为了随时能够在非抢救区域对出现紧急情况的患者进行抢救,急诊科在人群最集中的地方放了多个抢救箱。有时候医生还要做徒手的抢救操作,紧急情况下扒拉一个空间,趴在地上插管抢救,这已经成为紧急时刻的常规动作。
当天在急诊候诊大厅留观的患者有60多人,这些人大多吸着氧,输着液。“护士,液没了。”“马上来。”李亚宁是巡诊专班的组员,她随身携带换液的棉签和指夹式血氧仪,对大厅里的患者进行整体巡视,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,及时和医生沟通。
全天两小时巡视一次,如果患者情况不稳定,就要一小时巡视一次。“设备带上的氧气和其他监护情况还是比较匮乏的,如果患者血氧低,我就把氧气袋给灌上,增加监测频率。”巡视、换液、测血氧、解答问询,从早上7点半上岗开始到临近中午时分,李亚宁始终没有停过脚。
穿过两侧均摆满床位的急诊通道,抢救室里仍旧是人挤人,床挨床。正常安排13张床的抢救室已经加满了床位,连楼道里也临时拉了电源,上了监护仪。“今天还算能有个站的地方,人已经少了一些。”柴艳芬说,现在符合抢救室要求的患者有63张床。配液室从早晨开始,6个人同时配液根本停不下来。
虽然已经临近中午,但抢救室入门处的大夫始终被患者家属团团围住。“我们昨天又拍了个片子,您看看。”84岁的张大爷是29日晚上入院的,家属正焦急地询问着病情。“看片子挺好的,已经控制住了,接着输液,往后就慢慢恢复了。鼓励他多吃,加强营养。”抢救室医生王勇涛无暇抬头,一边盯着屏幕上的片子,一边写着今天的医嘱。从早晨8点坐到座位上,半天下来,除了抢救两个120送来的危重症患者,王勇涛一直忙着给患者复诊、开药。
“假如120需要送患者到其他诊区,看看人力情况,我们能不能帮他们送过去。”在急诊大厅里,柴艳芬随时发现各种可以改进流程,为患者就诊提速的地方。急诊科总住院医师张莹莹正准备按照柴艳芬的安排准备调整人手。“她昨天早上8点开始上了24小时的班,又连一个8小时。”柴艳芬指着张莹莹和记者说道。
“哪里有情况就处理哪里,一楼抢救、三楼输液、内科处理、紧急情况处理、调班调配、收住院、留观、分区协调……”张莹莹虽然看上去年纪轻轻,却娴熟地处理着各种急难问题。“现在患者太多,一个人处理不了这么多事情,所以我们要保证白天有两个总住院医师在岗,其实下午5点也不一定能走得了。”张莹莹说,急诊患者能收的尽量收住院,整个急诊科留观的患者有200多人。前两天大厅里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,现在能看到地面了,最高峰期已经过去了,相信后面会越来越好。
在急诊科,最危重的患者被安排住在EICU。“平时12张床现在已经加到了16张,住了15人,总要为临时需要急救的人留一张床吧。”柴艳芬说,“基本上都是有基础疾病合并新冠感染的老年人,8台呼吸机,6台高流量,2个血滤机全都在用着。医生7点半到岗交班,查房,给插管上机的患者做支气管镜。重症患者越来越多,对人员调配和医生的体能都是一个新的考验。”
“把这个收拾一下。”急诊科护士长么颖的眼里都是“活儿”。“急诊科的床位使用率已经超过110%,所有医务工作者都是超负荷的状态。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是维持秩序,前一段时间危重症患者增多,呈现高峰状态,所以我们就协调人力,把一楼大厅就诊秩序维持好,便于巡诊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危重症患者,评判患者的病情。如果出现问题,护士第一时间上前,同时呼叫医生,对危重症患者早发现早救治。”
扛过了接诊的最高峰,急诊医护人员减员的情况在慢慢好转,有医院各科室的支援,最难的时候已经挺过去了。面对如今的重症高峰,急诊先锋队员们仍在坚守着,守护着。
记者手记:
疫情三年,医护人员发挥了巨大作用,如今,他们仍然是抗疫战线的急先锋,医护人员一直坚持着,战斗了三年。
在急诊室里,医生被患者团团围住,一个班次下来,他们吃不上饭,喝不上水,甚至去不了一次厕所,平均一人接诊60多位有“质量”的患者。救治危重症患者,他们与死神抢时间,步履匆匆。不断猛增的患者,面对从未有过的工作强度,他们硬扛着;医护人员相继倒下,面对从未有过的人手短缺,他们互相帮衬着……对待患者应收尽收,他们一直在努力。
嗓音嘶哑、咳嗽未愈、体力不支……没有任何一位医护人员为此叫苦喊累,而是默默承受。因为身上的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,他们始终坚守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。
为了应对激增的患者,全院坚持“一盘棋,一张床”。总医院医务部门统一管理全院床位,全力以赴收治新冠病毒患者。外科支援内科,手术科室系统压缩专科患者,神经外科、普外科、骨科、泌尿科、妇产科、耳鼻喉科、口腔科……全部腾出床位收治内科疾病患者,增加了近千张收治新冠患者的床位。同时,医院将外科系统划分为四个“战区”,每个战区都由有内科系统、呼吸、重症专业能力的知名主任担任专家组成员进行巡诊,保证患者治疗均质化。
认真对待每一位就诊患者,让他们尽快摆脱病痛恢复健康;时刻关注每一位重点患者,从死亡线上抢回一条条生命。尽管疲惫不堪,但这些医生仍拼尽全力、绝不放弃,他们无愧于人民赋予的生命重托。
推荐内容
- 全球快资讯:直击总医院急诊科:挺过最难的时候,
- 中概股“开门红”
- 天天热议:公募基金年度观察 多元创新蹄疾步稳
- 资讯推荐:突然暴涨!有人11月电费90元,12月1200
- 全球通讯!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韩办:强化组织推
- “济南国际双年展”7日开幕 为你带来“艺术+科
- 即时看!强化金融支持,助力企业发展 | 代表委
- 天天速讯:帮办·说法 | 蟊贼连续盗窃,自称想
- 共享会员“黑灰产”遭视频平台围剿:2元买一天VIP
- 武昌积玉桥街道送“苗”上门 打通疫苗接种服务“
- 天天新资讯:除隐患、保冬供,武汉昆仑燃气开展节
- 海峡两岸优秀文博创意作品在武汉黄陂展出
- 即时看!?协同救治“零距离” 武汉大学人民医
- 俯卧位通气+三个密切关注:老年感染者恢复有这些
- 天天热门:比亚迪冲高,特斯拉下沉,为何“双向奔
- 世界热点评!天府可乐、崂山可乐、非常可乐……国
- 二十大学习卡片(67)| 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
- 北京丽泽国际金融城即将开工建设
- 泰兴市滨江镇丰产社区:初心不改,把信访工作做到
- 朋友圈兜售抗原“渠道货” 警方提醒小心骗局
- 精选!守护群众回家路,湖北保康警方全力护航春运
- 天天精选!“糍”旧迎新粑香足,喜迎新春年味浓
- 世界滚动:一键反映诉求!湖北公安“厅(局)长信
- “敲门”送安全 !咸宁消防为弱势群体送“健康爱
- 【天天热闻】七旬老人不慎走失,竹山警民携手找回
- 环球微资讯!国资委最新发声!央企新能源产业发展
- 全球快看:贷款大消息!银保监会:拟规定个人消费
- 通关演练!深圳口岸加紧筹备,制定操作指引、调试
- 天天报道:A股现抗病毒毛巾,抗病毒活性率超99.99%
- 焦点要闻:教育部:2023年“寒假教师研修”活动启动
- 焦点速讯:龙头12月份出栏价环比跌超20%!猪价还
- 圆梦天宫|圆梦时刻 他们是这样“拼”出来的!
- 全球快报:春运倒计时1天 汕头海事强化辖区渡船检查
- 新消息丨网约车司机不满优步阻挠涨薪,华人组织声
- 环球播报:关爱老年人健康!苏州相城黄桥街道网格
- 全球观点:南京鼓楼城管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
- 怎样享受个人养老金扣除?凭证如何打印?两步搞定
- 全球快报:电费电子账单系统“崩”了?供电服务热
-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蔚来ET5电动汽车
- 【世界独家】社区送疫苗上门,为95岁老人健康保驾